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四百二十章 战场 (第1/2页)
午门陷入了死寂。 所有人都忘了反应,只有脑海里不停回响着一句话—— 若问读书人三字该如何解释,那武愚给出了最完美的答案。 读书人,当如此。 …… 良久,武慧最先清醒,无声滚下一行热泪:“……他……太傻……” “但读书人,有时最缺的,就是一种傻劲儿。”辛夷眼眸滚烫,给了武慧回答。 “读书人?老夫制举为官近四十年,都快忘了这三字……”王俭恍恍惚惚,看着满台鲜血发呆。 “……读书人……我们也是读书人呐……”原本附和王俭叫嚣的儒生呢喃着这三字,陷入了挣扎。 何谓读书人? 那么傻,为一份初心轻易祭出命,为虚无缥缈的苍生国运,就献上鲜血与头颅,和那些棋局里精明无比,利益算得门儿清的棋者比。 太傻。 然而正因如此,才无愧为读书人。 …… 天和十二年秋。秋闱刚结束,午门斩刑再出意外。 正三品国子监祭酒,利州武氏嫡子武愚,为罪女辛夷发声,命谏乱世当正,自刎于断头台上。 武家白幡飘飘,悲泣入云,修仪武慧亲自回蜀主持,朝廷百官都自发前往吊唁,盛大而隆重的丧礼,自然为天下瞩目。 然而真正震彻天下的,是武愚一席话:读书人。 掷地有声,振聋发聩,若砸落混混九州的金雷,炸开苍天暗暗浮云,惊醒无数蒙昧如梦的初心,也教天下千千万儒生,同时在心里发问—— 何谓读书人? 这便是读书人。 武愚干涸在午门的鲜血,给出了无声而完美的答案。 读书人,简单的三个字如飓风般传播,尤其是在无数尚着白衣的书生中间,在纸醉金迷的长安之下,酝酿起惊人的暗流。 一股虽手无寸铁,却如蚂蚁聚集仍可吞象的暗流,一股背对权贵千军万马,脊梁和丹心为刀剑的暗流,一股被立于官途巅峰的诸人而忽略,却是大魏最无畏而有力的暗流。 只待某日,这股暗流,如劈开暗夜的第一道曙光,朗照天下。 同时,因为武愚命谏,行刑被打断。王俭也忌惮武家真和他计较,毕竟多一个敌人,总不是省心事,而且还是曾将一个女子送上帝位的家族。 是故,王俭做主,压下处斩圣旨,将辛夷押回大牢,暂待不发,自己亲自赴利州,凭吊祭酒武愚,样子做得足。 武愚之死,以王家示好,皇帝追封的青史流芳结束。 而辛夷的小命却前途不明。王家只是将她暂时押回大牢,处斩的圣旨依然有效,于是朝野上下猜测,估计等王俭从利州回来,断头刀还会再一次落下。 天下人谈论大牢中的辛夷,都如谈论个死人,同样的话从大太监郑忠口里说出,却只引来李景霆警告的冷声—— “你若再出言不逊,本王立马砍了你。” 郑忠一缩脖子。然而回头看看麟德殿,四周如云的金吾卫,再看看孤身一人的李景霆,他胆子又大了,硬着顶了句:“只是暂时押回大牢,处斩的圣旨未废,待王俭大人回京,这行刑照旧……所有人都这么说,也就王爷不信……” 猛地,一线寒光划过,一柄剑刃已横在了郑忠脖颈。 随之而来的,是李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