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四百三十九章 风雪 (第1/2页)
赵王李景霈确实抱恙,但只是小恙。府里成堆的御医,脚趾头都不用担心。 何况郑斯璎打小只被别人伺候,哪里伺候过别人,端个水都会洒,沏个茶都会苦,混在一堆忙前忙后的丫鬟里,显得格外扎眼。 前脚王俭将她送来,后脚她就成了王府的笑话。 无数次风言风语,无数次指桑骂槐,李景霈脸冷得像坨冰,愈看她闹笑话愈寻她笑话,郑斯璎都忍了下来,然后无数次泛起如昔端庄的笑意。 她必须忍。 因为她明白王俭将她送来,是一场惩戒,一场顶着“尽心照料”实则羞辱的报复,一场盖着鲜花实则污秽不堪的贬黜。 而一切的源头,都是辛夷。 从鼓动儒生声讨辛夷违逆祖训,到陷害辛夷献诗南诏吐蕃,她郑斯璎一次次踌躇满志,赌上自己在王俭心中的地位,和借助王家扶摇直上的前途,却一次次输了个彻头彻尾。 辛夷鲜花着锦,王俭如芒在背,于是她,就被打入了地狱。 她清楚王俭是这样的人:棋子有用则用,无用则弃,信任赞佩赏识都不过是拴住棋子的绳子。 如同拴住条狗。她郑斯璎不过是王家的一条狗。 她很清楚。所以她必须忍。 踏过血路和白骨,打断脊梁和当她重返王家之时,她会十倍要回来,王俭欠她的,王家欠她的,最后,辛夷欠她的。 因为她已经什么都没有了。所以她愿意赌上所有。 …… “郑大姑娘,这便是分发的棉褥了。”侍卫的声音将郑斯璎从走神中唤回。 郑斯璎一愣,才发现自己走出了亭子,来到了一串临街棚屋前。衣衫褴褛的流民乌压压地挤在前面,眼馋地盯紧了她面前的棉褥。 原来临近腊月,天寒地冻,赵王李景霈感流民过冬艰辛,特上奏皇帝,于国库取棉褥百批,分发给从丰州灵州一带进京的流民。 于国于民,皆是善举。皇帝李赫大喜,当即允了,还当众盛赞了赵王一番,让赵王府和王家接连几天张灯结彩,喜气洋洋。 棉褥之事自然便由赵王负责。长安临街搭了一溜串棚屋,屋中成堆的棉褥。但凡因水患逃难而来的流民,皆可按人头领取。 流民们听闻消息,感天动地地拜谢大明宫,呼啦声就赶过来了,身为正主的李景霈却缩在一旁的亭子里,嫌外面风雪脏了锦帕,连面儿都不露,反正有侍卫婢女帮他动手,他顶了个善名,就已经赚到了。 棉褥上陈旧的霉气往鼻尖冲,郑斯璎的指尖兀地刺进了掌心。 她依然是个笑话。站在一堆领棉褥的流民和发棉褥的奴才中间,她依然那么扎眼。 这种体力活不需李景霈动手,也不需她郑大小姐动手,她不过是随驾“照顾”李景霈而来,却连在亭子里避雪的大丫鬟都不如,还得在寒风中奔波。 “……王爷是不是过了……好歹是郑家千金……” “……千金?不过是王家养的一条狗……” 忽的,亭子里的议论随着北风,飘进郑斯璎耳里,她浑身一抖,整个人僵在了那儿。 “……这女人最近老作蠢事,但也不算完全无用……王家也没彻底抛弃她,不过是给点颜色……所以,舅舅是真想惩戒她,还是想把她安插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