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大明新帝国_第十三章 态度的转变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十三章 态度的转变 (第3/4页)

有大臣的疑惑。

    在所有人看来,皇上才是天经地义的裁决者,平衡者,但是现在,为何皇上会主动放弃这个权力。

    这种主动让步,在所有人看来都是不可思议的,这里面代表的意义,远远超过了法则本身。

    如果能够因为自己受到一些限制,让皇上放弃更多的权力,他们甚至宁愿法则更严苛一些。

    但是被动放弃和主动放弃完全是两码事,皇上现在主动退让,还让大臣们觉得这里面是不是有陷阱。

    这可是以强硬著称的一代大帝啊!

    但是,所有人都没有发现这里面的陷阱或者说阴谋。因为这件事本来是很简单的一件事,无非就是皇上厌烦了每次大朝会上无休止的争吵,所以拿出了一套规矩来限制。

    大臣们可以反对,但是在皇上的强硬手段下,他们这些人再不甘,最终还是会接受的。

    所以说,根本不需要什么阴谋。

    那么这件事就变的不是那么简单了,因为这种主动放弃权利的意义何在?

    朱瞻基当然不会直接说这只是一场变革的最开始,他们故意放弃一点权力,只是为了让所有大臣入局。

    只要大臣们入了局,今后的形势就会更加有利于皇室,这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,收回拳头,是为了更重的打出去。

    而且他也有信心在登基之后,将这部分放弃的权力重新限制起来。

    在历史上,大明是文臣统治的“黄金时代”,他们垄断了皇权,让嘉靖,万历几十年不上朝都不影响大局。

    这种皇权衰落,文臣当权虽然被一帮文臣自吹自擂太平盛世,却让大明变成了一个畸形的独腿。大明因此在繁华中摇摇欲坠,被轻轻一推,就倒塌了。

    从朱元璋时代开始,罢免胡惟庸丞相之职,就开始了跟文臣的百年斗争。

    朱棣杀方孝孺,扶持內监,无不是在遏制文臣的争权。

    朱瞻基的英年早逝,让这场斗争进入了尾声。他死后儿子还小,三杨因此占据了皇权与文臣斗争的上风。

    一场土木堡之变,勋贵阶层,內监势力全部倒下,皇权旁落,以文臣的大胜结束。

    也就是说,现在不管朱棣,朱瞻基如何防范,这种斗争是不可能停止的。

    也正是因为这样,文臣们才对皇上主动愿意放弃一部分权力感到诧异和恐惧。

    但是因为朱棣和朱瞻基抛出来的议长一职,在大臣们眼中这就是一个变相的丞相,让所有人变的兴奋,才掩盖了这一点点恐惧。

    相比可以拿到手的权力,一点隐患不算什么了。

    但是对中层和下层的文官们来说,他们不可能触及到那个宝座,所以他们也更想搞清楚,这是因为什么。

    朱高炽这个时候有些懵逼了,他原本是担心这个计划是朱瞻基拿出来的,朱瞻基会受到文臣的忌恨,所以想要把朱瞻基叫道詹士府来,缓和一下双方的关系。

    有些事情面对面讲清楚,远比都记在心里更好。

    可是现在发现,文臣们根本不在乎这个议事法则对自己的限制,更因为皇上愿意放弃在朝堂平衡的权力而兴奋不已。

    他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才明白,虽然最后依旧需要皇上来裁决,但是文臣们的权力空间更大了啊。

    朱瞻基笑了笑,说道“大学士,请问我皇祖父今年多大了?”

    杨士奇楞了一下,随即就明白了过来,露出了会意的笑容。但是大多数人还没有明白过来,而且这场谈话还需要进行下去。

    他回答道“陛下寿起元至正二十年,今年已经五十九。”

    按实岁来算,朱棣出生在1360年,今年是1418年年尾,实岁五十八岁。但是按照现在的算法,明年五月初二,就是朱棣的六十大寿。

    不过朱棣在得到朱瞻基即将年底回来的时候,就已经下旨,明年不会举行万寿节,因为那个时候,他肯定是在南洋的星城。

    西征如今已经成为了他的执念,相比较而言,一个生日过不过都无所谓了。

    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“皇祖马上就要六十,有一心西征,今后这朝堂还是需要父王与众大臣维系。而父王身体欠佳,精力自然是比不过皇祖父的,所以适当的放权,也是大势所趋。”

    这一下,众人一下子都明白了过来,但是开心之余,不忘祝贺朱高炽的身体越来越好。他们都是朱高炽的亲近大臣,自然希望朱高炽的身体更好一点。

    用这个借口来掩饰真实的目的,是朱瞻基早就想好的,因为这是“现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