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三十四章 理清脉络 (第3/4页)
是变成皇室的私产了。朱瞻基不会在乎这些蝇头小利,在他看来,如今的大明皇室占用的资金已经太多了。朝廷救灾没钱,朱棣经常“大方”地打开内库,拿出银子来救灾。说起来百姓都念着皇上的好,但是实际上,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。皇室一家将大明的商业活动都垄断了,内库富的流油,国库空空如也,哪怕朱瞻基是未来的皇上,偶尔也觉得看不过眼。以后除了实物,朱瞻基不准备再把银子装在仓库里,既然两家银行都是皇家控制,不如直接放在银行里,能起的作用也更大。李亮准备去找解缙写太孙令,走到门口,回身问道:“殿下,人抓了以后呢?”朱瞻基想了想说道:“先就地关押,案件审完以后,主犯处斩。每家家属发放五百两银子,全部流放北海牧羊。”这样不安分的人,朱瞻基还不放心把他们流放海外,以后的犯人,主要就往北方送了。每家给他们留下一些财产,准备过冬的财货,能不能撑下去,就靠他们自己了。反正北方地广人稀,需要人来补充,而且也不怕他们造反。李亮走后,朱瞻基又跟咨情司的孙林说道:“将马琪关进內监大牢,不过不要苛待了他,每日一壶酒,一份肉菜,直到案件了结。”马琪跪下磕头道:“谢殿下垂怜……”看他一副庆幸的模样,朱瞻基心底暗暗冷笑,案件了结之时,利用价值完了,也就到了“上路”的时候了。如今正处于“改朝换代”的关口,这宫里的太监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势力,他要让所有人归心,怎会放过这个杀鸡骇猴的机会。马琪又被押解出去,朱瞻基站起身来,伸了个懒腰。“刘万,你去吩咐刘承徽备饭,然后去看看皇爷爷在哪里,吃过饭,我要找他说话。”孙林这个时候也收拾起了桌面上的口供,突然他楞了一下,叫住了正欲离开的朱瞻基。“殿下。”朱瞻基身子未动,头扭了回来问道:“何事?”“这山东的粮商姓孔……会不会……”朱瞻基身子一震,仿佛一盏明灯点燃,突然之间恍然大悟。孔家,孔家,怎么会忘记了孔家!在后世,孔家已经失去了特权,但是这个时代,他们可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世家啊!在宋代时候,孔家被封衍圣公府,但是品秩很低,只是名誉官职。但是到了元朝,衍圣公变成了三品。而到了明朝,朱元璋为了彰显汉家,将衍圣公封为一品,文臣之首。他们虽然没有进入官场,但是在官场的影响力可一点也不弱,真要有谁能让山东大半官府都能凝聚在一起,恐怕也就只有他们。虽然现在朱棣削了他们的衍圣公称号,但是他们的影响力并没有消失。而且,他们现在更有理由这样来“报复”朝廷了。朱瞻基转回身来,几步走到了案几前,拿起了马琪口供的案卷。这六家粮商是谁,朱瞻基一开始并没有在乎,因为这个时代的商人地位是很低的。所以这个口供的附录,朱瞻基并没有看,但是现在,他打开了口供的附录,看清了山东的两家粮商的东主,竟然都是姓孔。这一下,整个案子的逻辑就能说的通了,山东官员的态度也能解释了。就连朱高燧愿意出头,孔家怕是也在后面起到了一些作用。虽然朱瞻基想过以后要如何对待孔家,如何把对儒家的尊重化为信仰,如何把孔夫子与孔家区别对待。但是他没有想到,在自己还没有开始监国的时候,就会碰到孔家。他盯着两个人的名字看了半晌,才说道:“计划依旧!”一贯阴森毒辣的孙林这个时候身子一震,颤声说道:“殿下,这可是孔家啊!”朱瞻基冷笑道:“孔夫子是孔夫子,孔家是孔家,总不能因为一个人,子子孙孙就都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享福。还有,孔家门第高贵,即便是从商,也肯定不是主支,难道区区两个旁支,还要担心吗?我倒要看看,他们会不会为了两个旁支,来跟我较劲儿!”孙林一想也是,以孔家的门第,就是做生意,也只会让旁支出头,对付两家旁支,还不用顾虑太多。朱瞻基来到了门口,李亮的助手陶昌连忙将大氅帮他批在肩上。他也是这个时代难得的高个子,可能因为这个原因,才会被李亮选中,近身伺候朱瞻基。对于李亮和刘万之间的明争暗斗,朱瞻基并不参与,他们有点矛盾更好,要是他们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