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快穿]红楼虐我千百遍_第248页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48页 (第1/2页)

    只是抄着抄着,贾政就发现问题不对了。要知道他所在的虞衡司,可是管着各处军需之事的。而贾政所在的,还就是虞衡司军需处。他现在所抄录的,也是各军当年申请与拨付军需的记录。

    单独看,每一军、每一地申请拨付的理由都很充足。可是贾政是谁?他内里的芯子,就是一个网站!网站可不光是给别人提供一个平台就算完事了,它还是要进行统计、归纳与分析,才能知道哪些文章得到了读者的认可,能够带来收益,哪些是不符合净网要求,必然严厉封杀的。所以在贾政不经意地一次分析之下,他发现了问题。

    说起来很老套地手法,那就是相邻的两地,一处报的是大旱,帐甲尽裂,需要补充;而另一处报的却是当地雨水十分充沛,连绵不晴,帐甲皆受潮不堪再用。偏两地不是同一时间上报的,所以工部也就按他们的请求,先后拨了所请之物。

    如果没有贾政抄写卷宗的话,又或者没有贾政这样善于分析的话,没有人会把这样的事儿当成一回事儿:不过是小小的帐甲,又不是什么兵器之类。可是贾政再刻意将那两地多年的卷宗翻一翻,又把那两地驻军的人数算一算,心下就是一突。

    这样的操作手法,不是一年两年,而是已经快十年了。刚开始的几年,是一两个地方的驻军如此,这两年大概是觉得工部的人实在太好糊弄,如此做的驻军越来越多。而那驻军的人数,开始还只是两三万人,后来渐渐加了起来,至今已经快七万人了。甚至所冒领的东西,也不限于帐甲一事。

    难道说是那些的驻军将领,还进行过如何骗取军需的交流?贾政抱着这样的想法,重新把自己抄录完的年份再看一遍,又让他发现了有几个地方也是在后来学会了这样的办法。或者说,不是他们学会了,而是他们两地的人都起了贪心,才会都想着骗取军需,可是又没有相互沟通。

    发现了问题,贾政不光没有兴奋,更没有第一时间将此事告诉自己的堂官,也没有越级向唐尚书汇报。他不是原主那个白目,觉得自己发现了军需之弊,就要敲锣打鼓,弄得尽人皆知,摆出一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。

    那不是建功立业,那是作死不知道找地儿!

    难道工部这么十来年,就没有人发现过这个问题?就算是没有发现问题的人吧,可是到最后军需几乎到了年年更换的地步,也没有质疑过,问问那些做军需用品的商家,质量是不是也太次了?

    显然不是如此,而是工部有人不光知道这个问题,还与那些驻军联手了。而这样的人,在工部的位置不会太低,太低压不下工部内部的质疑。有那个本事压下质疑的人在工部有几个?在贾政看来除了唐尚书就是左右侍郎。而这三个人,想对付贾政的话,都很轻而易举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